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兰亭集序》率性随意 吐露生命的千古同慨:珍惜时间 活在当下

《兰亭集序》率性随意 吐露生命的千古同慨:珍惜时间 活在当下

时间:2019-02-01 11:01:39

相关推荐

《兰亭集序》率性随意 吐露生命的千古同慨:珍惜时间 活在当下

《兰亭集序》说了什么?王羲之的悲叹,是不是我们的感慨?

《兰亭集序》是书法精品,也是散文佳作。

在历史上,人们对它的膜拜主要在书法艺术,即使后人谈了其蕴含的文学价值,也掩盖不了书法艺术的影响力。

我好奇的是,只就文本理解。

你读到了什么?

扪心自问,读了,也赞叹了。

请问,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什么?

我觉得,《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生命随笔,是一篇普通的生命感慨,是一种古今可以共通的人生感悟。

如苏轼文集言:“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

苏轼说得中肯,任何夸大和扭曲都是不实。于丹这个人很多人是不喜的,但她说的某些话还是可以听的,如讲《论语》,她说真理都是朴素的,如太阳从东方升起。

这话,和苏轼的文论有相似之处。都说真理是“近乎人情”的,是比较妥帖的心里话。

你想一想,宴会上酒酣耳热之际,让你提笔作文,你能写什么玄言大道理?

怕是“酒后吐真言”居多吧。

纵使有才如李白、王羲之,头脑半糊涂半清醒之际,所写的东西肯定也是“平时所想”,是潜意识的真情流露。

这就是“近乎人情”,合乎情理。

故,再三赏读,我认为《兰亭集序》写的就是我们的人生,谈的都是关于生命的感慨。

此感慨古今同一。

且看行文构思,情感起伏。

“乐——痛——悲”完全符合人的感知规律。

正所谓乐极生悲也。

本来,文人宴集很正常,更何况在东晋那个动荡不安、喜清谈的时代。宴会有可能是一种抱团取暖和政治逃避。

暮春时节,抓住春天的尾巴,趁着修禊,选一个清净优雅的地方宴饮,何乐而不为?

这从文章可以看出。

时节美好,春光骀荡,风景迷人,山水间绿意无限,竹节丛生,有才的老少列作其间,饮酒作诗、谈笑风生;具备了王勃说的“四美具、二难并”。

这样的大美场合,想多快乐就有多快乐。

虽然没有明星奏乐献歌,但饮酒、作诗的乐趣实难描述。

在王羲之的笔下。这一天的美好胜过生命中另外2万9千9百9十9天。

是可以极尽视听欢娱的一天。

这一天的多姿多彩,缭乱了眼睛,轰鸣了耳朵,愉悦了心灵。

此一节是为乐,属于感官的快乐!

接着,乐后有悲。这是经历风云变幻后的深沉感慨。此段结构,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初中名篇《岳阳楼记》就写到登楼赏景的两种人的不同。

或许这是古人作文时,不自觉的对比吧。

“夫人之相与.......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一段同样以两种性格不同的人起笔,谈各自的人生。

有的人内向,只能在一室之内,和知己好友谈自己的胸中抱负;有的人外向,性情豁达,放浪形骸、寄情山水。

两种性格,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境遇。但心境、感受却出奇地一致。

无论荣华富贵、卑微低贱。曾经的“所遇”、“所求”一旦拥有得到,便会手舞足蹈、欢欣喝彩。

人虽不同,但人生的体验是相似的。

一旦得到,便会有感慨,继而“厌倦之”,又有了新的追求。应不是“喜新厌旧”,传递的是人性追求新奇的特点。

曾经对向往的欢欣,就在这“得不到追求——得到高兴”之间徘徊反复。

最后,时不我待,一切都在时间的流逝中化为“陈迹”,变为乌有,人最终不得不面临生命的大限——生死。

各人的终点虽相同;但赛程却不一。

有长有短的赛程,不更令人悲痛吗?

相信,王羲之当时对生命的感慨即是如此。

另外,好端端地一场宴会,就这样在序言中结束了,这难道不是宴会的“生死”吗?

宴会快乐,还有人生种种,通通涌上心头,能不悲痛,痛哉?

这伤逝之痛,仅是王羲之个人的感慨吗?

非也。

自古皆然,仿佛月亮的圆缺。古人、今人和后人,都会有的相似感慨。

厉害的王羲之,把个人的感受上升到人性的普遍体验。高,实在是高,相信除了书法艺术,此文的这一种共同的情感,也是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

这感慨,何止感慨生命,还感慨一切美好。

白居易说“彩云易散、琉璃脆”,世间尤物莫不如此,这是春景,是流水,更是美人迟暮。

所以,最后一段,王羲之大胆写悲,深化生命之痛感。

点明“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真是古今一样,千古同悲。

文中流露出一种酣畅淋漓的悲痛感。悲痛中其实也蕴含着积极的力量,叫人珍惜生命,爱惜当下,过好此刻。

我这样说,是个人的感受。

关键是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不同解读,对于这句,理解是各异的。

结合东晋崇尚老庄的清谈风气,我想王羲之说这个话是告诫,也是呼吁。

当时很多文人都不务实,盲目追求道家老庄。

把“生死”、“长寿”和“短寿”等同看待,王羲之大喝一声——这是不真实的,也是虚妄的。

与其说是对宴会友朋的规劝,不如说是对当时风气的批判,更有对老庄道家“齐物论”的否定。

这说太抽象,通俗一点说,若人人都妄图道家那种长寿不老、得道成仙,这是不对的。

结合文本,再直白一点,王羲之是说我们这一群人很快会老去,像这宴会一样消散、结束。要记得珍惜时间,努力活在当下,争取奋发有为。

无论生命长短,我们都曾好好活过,苦苦追求过,有《兰亭诗集》为证。

诗文是活着的精神凭证,后人读《兰亭诗集》同样会有我们今天的感慨。

翻译成现代文,即以上所言,是为序。题名——王羲之;时间——永和九年。

结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好似棒喝。我也忽然明白:人生就是一场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得努力去活,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活过,挣扎过。

脚印能唤醒往昔的记忆,足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