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古人为何发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原因之一:区别文盲 提升优越感

古人为何发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原因之一:区别文盲 提升优越感

时间:2020-07-17 02:04:06

相关推荐

古人为何发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原因之一:区别文盲 提升优越感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千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说文解字》

汉语言和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载体,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体现着历代文化的发展进程。要对文字起源进行全面认识,需要从《说文解字》入手。

远古时代,没有文字出现时,人们采用“结绳记事”的方式,治理社会,到了黄帝炎帝治理时代,各项社会性事务愈加复杂,史官仓颉开始创造汉字。

那时候的文字,有其局限性,主要是为了辅助君王统治社会,因此,创造的文字也不多,类型也很少,集中于宣传政教法令,规范黎民百姓的言行和思想。

仓颉按照各物类的形体和动作,进行创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形声字、会意字,为了更好的传播,大部分文字被刻画到陶器石器上进行保存。

随之,甲骨文便应运而生

商周社会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时代,从君王至百姓都极度迷信占卜,他们便用小刀将文字刻在甲骨和龟壳上,这开启了我国文字可考的朝代。

由甲骨文过渡到了金文,文字刻在钟鼎之上,主要作为祭祀和歌颂君王的铭文。在西周出土的很多青铜器上都可以看到各种铭文。后来,周宣王进行文字革新,字体方正、笔画匀称的大篆字体出现

秦统一六国后,通行小篆。

继而,出现柔美笔直的汉隶、打破方块形制的草书、端庄板正的楷书、运用连笔的行书······字体逐渐多元,由难至简。

文字的出现为教育的普及打好了基础,春秋时期,各类私塾兴起。正如我们现在上课要讲普通话、写拼音和汉字,古代上学时也有通用的文字,那便是文言文。

很多人便会问,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后,为什么不能取消文言文这种形式,发明一种更简单易懂的文体?

其实,古人使用文言文也有他的难言之隐。

文言文的书写载体经历了丝绸、竹简、纸等,当时,物资并不丰富,丝绸锦帛是异常珍贵的,而竹简特别重,携带不便。

所以为了在有限的绸缎上记录更多的字,为了不再有“学富五车”的沉重顾虑,以及阅读一本书需要搬迁40斤重的竹简,圣人学者就把繁琐的字进行删减,形成文言文。

文言文的出现不仅简便了文字的记载,也减轻了社会财政压力,使大家更方便地去阅读,同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之后,造纸术、印刷术发明横空出世,但大家还是无法割舍文言文,因为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具有稳定性和流传性。

其次就是它象征着读书人的身份,这是区别于文盲的特征,用以提高自己的优越感。

我们所熟悉的《孔乙己》,鲁迅先生形象地描写了一个迂腐却清高的穷酸文人形象,满口的孔家文言文,不愿革新、不愿讲白话,他认为,这才是“读书人”应该有的做派。

因此,它的形成建立在口语(白话文)的基础上,字数精简、表达的含义却极为丰富。注重引经据典、骈俪对仗;在朗读时极具音律美。

古代的文言文,既作为君主统治的工具,也作为知识分子的象征,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大家交流说话时,也是使用文言文吗?

答案是否定的。

文言文更多只存在于书面用语,也就是写文章、写诗作赋时的必背文字,口头交流还是采用白话文,尤其是没有上过学的普通百姓他们甚至都不理解个别文言字词的意思。

而就连九五之尊,也都很喜欢用白话交流,这在明清时期尤为显著。朱元璋登基后,每天面对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文武百官,用各路方言,那时候也没有翻译,交流起来就很是费劲。

而更为甚者,有些大臣还用方言撰写奏章,皇帝表示并看不懂,严重地阻碍了上政下达的顺畅运行。

因此,以“正音”为目标,明朝初期便编纂了《洪武正韵》,提出以中原的雅音为基础,建立76个音韵,创造统一的通用的白话语言,他还带头使用白话下达圣旨。

到了清朝,为了提高觐见办事效率,雍正便下令建造了正音书馆,对官员进行统一培训,以达到用统一简便的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目的。

当时,皇帝还带头用白话交流,在批复奏折时任性地写道“朕就是这样的秉性”,在给带兵外御强敌的将军写道“朕甚是想念,盼胜利后尽快回朝,与尔商量要事”等

如此通俗易懂,的确扫除了方言沟通的障碍。那时候统一的白话,主要是为了官场内的正常沟通与运行,也被大家称为“官话”

而流传至今,我们所学的那些晦涩难懂的文章便是所谓的”官话”文章,主要是做学问的文人撰写,文言文成为他们的标配。

但是,清朝年间,做学问的“圣人”也开始追求雅正之言,称为“雅言”,他们写的文章也不再是先秦时期需要做注释才能看得懂的文字,这一点在我国四大名著里已表现特别明显。

其实,秦朝统一六国虽然较为明显的是文字的统一,但对于“雅言”这种统一规范的语言,也有相关的记载。

只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战乱纷争,不断地通过武力去拓展疆土领域,实属武力当道,统治阶级对于语言和文字的要求,多局限于发号施令、宣传政教思想、游说各国等

白话文,在重文抑武的宋朝空前兴起,整个社会都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学气息,文人的普及带来了大量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连普通百姓都能读得懂、很喜欢。

于是,不论是文武百官,还是市井百姓,都喜欢用白话表达和交流。这时,出现了话本这种新兴的白话形式文本,以日常用语为基础写成。

加之宋朝皇帝历代都注重文化建设,大多励精图治、亲切民生,不再高高至上地以文言文宣扬自己高人一等的统治地位,他们积极地倡导官员用白话与百姓交流。促进了白话文的发展。

但是,白话文的使用真正达到顶峰,还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文字和语言都是文明的符号,作为历史的谱系传承,它传递着文明的价值和历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都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学习。

只有我们明白了历代文字的传承和演变,才能更好地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

那些“之乎者也”不是晦涩落后的旧文化,恰恰是推动历史前行、促进文化繁荣的助推器。

我们要以谦卑的心,去学习和弘扬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优秀文化,去耕植最深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