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唐诗中有一个被李白 杜牧等众多诗人反复提及的地方 为什么?

唐诗中有一个被李白 杜牧等众多诗人反复提及的地方 为什么?

时间:2020-07-29 10:41:54

相关推荐

唐诗中有一个被李白 杜牧等众多诗人反复提及的地方 为什么?

唐诗中有一个被李白、杜牧、李商隐等众多诗人反复提及的地方,这个地方位于京城长安的制高点上,地势高耸轩敞,俯视京城如掌;远望,四周美景尽收眼底。它的得名还要更早,当年汉宣帝和他的许皇后来这里游览时,痴迷于这里绚丽的风光,乐不思归。后来不幸的许皇后难产早逝,汉宣帝为纪念她,就把她安葬在这儿并立了一座庙,名为“乐游庙”。此处也因庙得名为“乐游苑”。

你可以猜得到,音讹的原因,这里就成了众多大诗人笔下的“乐游原”了。

诚然,这里风光旖旎,赏景怡心,吸引众多人前来“乐游”,甚至“不归”,委实再正常不过。可是,众多诗人亦钟情于此,登高抒怀,赋诗留篇,除了美景,背后又还有什么别的引起他们共鸣的原委呢?

说起关于乐游原的诗词,你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题简洁明了。登的就是乐游原。短短的20字就表达清楚了为什么登?怎么登?以及登上乐游原所见所感。你看,茫茫古原之上,一轮金黄色的夕阳正缓缓落下,烈日熔金,古原如醉。临近黄昏的夕阳是多么的壮美无边,灿烂辉煌!不过,仅止于此吗?非也。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只是”——一个很轻巧的转折,让人不禁跟着深思:诗人究竟还有什么未尽之言,言下之意?“黄昏”是什么?“意不适”又是什么?

翻翻李商隐的背景,我们可以知道,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至十六岁,便因擅长文章而得名——于个人而言,是他声名鹊起的少年时代,于唐朝而言,却是乱象环生的晚唐末世,不幸的是,乱世也在影响着芸芸众生包括李商隐这样的文人。或许对李商隐更为不幸的是,他还误触了牛李党争的罗网,结果是一生蹉跎郁郁而终。

因此,所谓的“意不适”,悲己伤时?忧国忧君?更可能的是兼而有之。李商隐是不得志的,所谓“黄昏”,不正是悲哀自己临近暮年,空有一身才华而无处施展吗?推而广之,这转瞬即逝的美丽晚霞,不也正象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帝国却又即将谢幕吗?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令人伤感、叹息,百感交集!

这里的“乐游原”,已不单是一个美丽的风景地了,因景而生出的深深喟叹,更多的包含了身世悲悯,家国情怀。

我们再看另一首,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在政治、军事方面也相当有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无奈的。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何尝算得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里正话反说,却更引人深思。

第三句转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第四句“乐游原上望昭陵”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乐游原纵目而望昭陵,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

事实上关于登乐游原的诗词,除了上面我们分析的小李杜诗,还有李白的“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张祜的“今日南方惆怅尽,乐游原上见长安。”、李商隐的另一首“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杜甫的“乐游古园翠森森,烟绵碧草萋萋长”等众多诗人的名篇佳作。我们可以发现,乐游原已不仅仅是个地理名称了,它承载了诗人的忧时慨叹和家国情怀,登乐游原,更成了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们一种深沉的精神寄托和有力的符号象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