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朵云春拍 | 东西方和谐与精神融合的理想——林风眠作品赏析

朵云春拍 | 东西方和谐与精神融合的理想——林风眠作品赏析

时间:2021-08-28 00:25:20

相关推荐

朵云春拍 | 东西方和谐与精神融合的理想——林风眠作品赏析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他先在法国第戎国立高等艺术学院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1925年回国,先后于北平国立艺专、杭州国立艺专担任校长。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他探索构图、色彩、线描与色光的结合,东方神韵与西方形式的统一。在形式求索背后,是对美和生命活力的无穷追求,所以他的画总能给人以亲切感。

根据他自己的说法,他的艺术历程概括为三个时期:少年时代受祖父石刻影响,临摹《芥子园画谱》和西洋画片——这是初步接触美术、爱上美术的启蒙时期;勤工俭学到法国,受到写实派、印象派等的影响,同时又对中国美术的传统发生浓厚兴趣——这是艺术创作上彷徨、矛盾和探索的时期;回国以后,融合中西、博采众长,力求创造自己的面貌——这是形成绘画风格的时期。

林风眠的自述,其实是艺术家共同的经验——从启蒙、彷徨、到形成风格,严格来说,这并非是艺术作品的风格分期。不过,林风眠的说法,倒也为我们指出了理解他创作理念的方向,即“博采众长、融合中西、力创自己的风格”这一大原则。许多论林风眠的文章,每每喜欢提到他的作品吸取印象派的色彩、野兽派的表现手法,以至塞尚、毕加索、雷诺阿、卢奥等西方名家的技艺。其实,在林风眠的风格成型后,这些浮面的印象皆已褪化,早期受过的影响,无不消融在他的作品之中,无迹可循了。

林风眠的个人气质是倾向于诗人类型的,无论是取材实景,或追随记忆、临摹写作,他所描绘的其实是他“心中的山水”。耐人寻味之处,他的水墨所传达的意象,与宋元明清以后的中国绘画似未有明显之渊源,反倒涌发出中国传统诗词的韵美,让人回味。

LOT44

林风眠 秋景

设色纸本镜片

69×69 cm

出版:《一觉山话》,第14页,中西书局, 年6月。

说明:作品为袁湘文旧藏,袁湘文女士的丈夫是林风眠学生潘其鎏。1977年,林风眠在赴港时将其画作与宅院一并托付于袁湘文女士。

此幅《秋景》从光影和色彩上来看,有着西方印象派后期画作的流丽,然东方韵味又在浓重的墨色中不经意间流露,所以在我们看来,它是熟悉而亲切的。林风眠是善于用最不经意的方式来感动国人的画家翘楚,通过此幅颇似西洋风景画的作品,你兴许可以感受画家骨子里崇尚的一种诗性的东方气质:悲凉、孤寂、空旷、抒情。他的山水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而是“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画面突出了色彩与光特别是橘黄等亮色的主导作用而逐渐弱化了墨色和绿色。画面强烈的色彩对比,比如背光的浓重的大山与受光的鲜艳的黄树的对比,黑瓦与白墙的对比。这种对比把最亮的黄色、橘黄色突显出来,呈现出秋光的明媚。墨与纯中黄的对比,不仅比出了艳,也比出了浓厚的雄浑,让人感到喜悦和力量。远处山中缭绕的雾霭,又给壮丽的画面增加了几分活泼神秘的色彩。

林风眠与袁湘文

而更有意义的是,此幅《秋景》是林风眠在50年代画给蔡若虹的,曾经袁湘文收藏,几经周折,在2000年藏家终于如愿将这批共八件作品一并收藏。此次朵云轩春拍中另一件林风眠无款《静物》也是其中之一。藏家一次次轮回地读着它们的时候,他读到了绘画真正意义上的美、艺术家的才情与善良,读到了物与人的缘分。如今将此两幅作品托付给朵云轩,也是莫大的肯定和信任,相信也是缘分的延续。

LOT45

林风眠(无款) 静物

说明:作品为袁湘文旧藏。

《睡莲》,这无疑是林风眠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画家的笔下,荷花是深受他们喜爱的题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林风眠的笔下,荷花同样是深受其喜爱的绘画对象,与其他传统画家不同的是,林风眠的荷花更倾向于西方印象派的画法,从方形的构图到荷塘的选景,一别于传统画家一枝或数枝荷花的特写,留下的是传统绘画中的墨色、笔法与诗词般的意境。

LOT513

林风眠 睡莲

设色纸本镜框

64×64 cm

说明:台湾重要私人收藏。

林风眠将油画与国画的画法互相调和,无论是构图、用笔、用色,还是立意,都经过了巧妙的融合。荷塘、芦苇、云天由下而上平远展开,选取月色朦胧的夜空作为背景,黑暗之中云气缭绕,露出一排排苇梢,在微风的吹拂下整整齐齐地向着一边倾倒。占据着画面相当部分的荷叶、荷花在这寂静的黑暗中生机勃勃。在笔法上,芦苇的用笔精准与传统功底的深厚尽显,荷叶笔触灵动多变,厚、薄、干、湿变化极其丰富。而在用色上,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荷花的白在荷叶绿色的衬托下分外地明艳。用西画的透视与光影法构图,荷叶由远及近疏密分布,荷花或如点状含苞待放,或如盆碗大朵盛开。《睡莲》,就如一桌选取了中西优秀的食材美味的佳肴,他将西画与中国传统书画美妙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作。

LOT514

林风眠 戏曲人物

68.5×69.5 cm

说明:海外重要私人收藏。

在林风眠创作的人物题材作品中,50年代左右确立的立体主义京剧人物题材,是林风眠另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创作题材。《戏曲人物》也是林风眠晚年一再创作的题目。在这个故事中,画家并不在意舞台艺术戏剧性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各种舞蹈着的形体,他反复画的是舞台中没有的景象:在一片浓艳的红光里,晃动着黑髯的曹操和红脸白须的老黄盖,在他们的周围,还隐现着蓝、绿、方圆、半圆、半方形的脸谱,粗重的墨线、墨块与人物的形体相关,也象征着如漆的黑夜;画面上没有一丝透气的空间,大红、朱红、橘红的色块与色点如同火光,更象征着激烈的战争与燃烧的情感。立体主义手法的刻画在这里重现,略加以表现主义的情感释放,变形的脸谱传达着悲、喜、震怒与恐怖。

LOT515

林风眠 静物

62×67 cm

而与之完全不同的另一题材作品,静物鸡冠花把我们从这一喧躁、嘈杂、恐怖的战争场面中带了回来。窗帘前的瓶花与水果,深邃的背景里透露着零星的色彩,这一切让我们回到了一个静谧夜晚,似有若无的风仿佛透过了纱窗,透过了纸面吹到了观众的身旁。在宣纸上创作的小品静物画借鉴了西画的用色,从“墨分五色”中走了出来,将鸡冠花鲜艳明亮,饱和度极高的重彩和简单透明的颜色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即空灵通透又色彩斑斓,极大地丰富了国画技法和表现手段。桌面与花束与水果的重叠之美,瘦长的花瓶与圆形的果盆相对比,花束的繁琐与水果的规整相对应,黑暗之中似有若无的桌面与静物形成了和谐的美感,画面平衡却又富有很多细小的变化。

LOT180

林风眠 双美图

设色纸本立轴

67×71 cm

从启蒙到彷徨再到风格的最终形成,林风眠让我们见到了一位画家如何在中西融合的潮流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博采众长、融合中西、力创自己的风格”。

LOT427

林风眠 雪国村庄

60×82 cm

说明:上款徐绍青(1919-1996),江苏苏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4年为吴湖帆入室弟子。1949年后,曾任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馆长,擅山水工笔花鸟,亦喜书法。

LOT1695

林风眠 湖边秋色

纸本油画

21.5×24.5cm

展览: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精品展,北京时间博物馆10月4日—10月8日

说明:胡淦清旧藏。胡淦清,曾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主任。胡淦清与众多活跃于上海的艺术家交好,刘海粟、林风眠等皆为好友,收藏颇为丰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