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作文题目看不懂?语言乏味没文采?看语文老师教你这么写吧!

作文题目看不懂?语言乏味没文采?看语文老师教你这么写吧!

时间:2019-07-01 01:36:06

相关推荐

作文题目看不懂?语言乏味没文采?看语文老师教你这么写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作文导写 ,ID:gh_b47952ece65e

作文导写

1

模拟真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一: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材料二: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2

原作呈现

有所付出,有所回报

作者/好学的小喻

“富贵非吾愿”似乎在大众眼中被视为清高,同时是一个人的高境界。然而,孔子学生因救人收下牛,这种做法能带动主动救人之风,却遭大众因“收下利益”而批评;孔子学生用私人财产赎人不上报收到了众人以“高尚”而冠的赞美,但这样一来,因担心众人批评而不敢索取回报,使自己利益受损,良好行善之风便愈行愈弱。转而代之的便是一股虚伪的“清高风”。(开头简单概括材料内容,引出论点,这是议论文开头惯用的写法,用的不错。但需要注意一下语言的简洁性,最好不要超过100个字。)

道德,是一个人为人处事所具备的修养,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有人以道德为名指责接受报酬的救施者,认为他们趋近利益,为了利益而救助他人,是一种不“清高”之体现。(为了利益而救人,材料中说法是“太贪心”。这里说成是“不清高”,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不宜这样解读,还是直接紧扣材料,说成“太贪心”更好!)然而,他不知自己已犯了2个错。首先,第一个错便是将“清高”与道德混为一谈。“清高”只是道德的一个小分支。并不是说不清高就是不道德。其次,然事实却是接受报酬,有利于自己——劳动创造价值;也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培养热心之风。两者得利,怎能说是不道德?(这一段以纯粹的道理论证展开,没有名言或事例的引用,论证不够有力。)

利益,固然是大众的追求,只是有时追求的程度太深,成了精致利己主义。但于孔子学生接收受报酬而促进社会有自觉救助他报人行为的发生,便是利用了人们不仅对利益的趋向,也对自我肯定有所追求的心理,以引导的方式,更何况以“劳动创造价值”产生财富的正规途径表达对救助者的种感激与肯定。这有何错?不仅如此,个人的动机与社会相联,这样一来,整个社会也会逐渐培养起一股助人为乐的正气之风。(这一段肯定了“追求利益”的正当性,认为利益和自我肯定有助于倡导助人为乐的正气之风,写得很棒!与上一段类似,本段在论据的运用上较为欠缺,说理不够有力,也没有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文学性稍显不足。)

由此观之,人们凭直觉对于两学生的随易评论都是不切实际的。(简单总结前文论点,写的不错。但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错别字,这个在高中生作文中是不应当出现的;二是过渡段应当承上启下,除总结前文外,也应该起到承接下文的作用。)

自己有所付出,理所应当接受回报,是我们所应当认可的。众所周知,诺贝尔奖金丰厚,但要得来也相当不易。况且,各奖项得主为社会与人类朝前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又岂能拿金钱来衡量?赏以奖金与名誉,是对其劳动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就其实行一种奖励,同时带动社会培养上进科研之风,岂不美哉?难又道非得追求所谓“无私清高”保持操守?失去了激励机制,前近的步伐将会变慢。(运用诺贝尔奖的例子阐述回报作为正向激励机制的作用,写的很棒!但例子的阐述最好尽可能地简洁,留出足够的说理空间。)

有所付出,有所回报,报的不仅是自己,还报了社会。何乐而不为?(总结全文,干净利落,写的不错!但可以适当地引用名言,深化主旨哦。)

3

主要问题&解决方案

【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写的不错的议论文,结构规整,说理比较透彻。但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论据过于单薄。纵观全文,只有开头段引用了“富贵非吾愿”一句名言,倒数第二段诺贝尔奖的一个事例,在论据的数量、层次上都非常匮乏,可以适当地补充论据到说理部分,让论点更具有说服力。

二是全文的逻辑结构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没有一个明确的大观点,因而缺乏一以贯之的立场。行文中,小观点相当随意,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因而思维比较混乱,甚至自相矛盾。比如,第二、三段从道德不等于清高、利益驱动发展两个论点递进,推导得出人们的判断是不正确的这一结论。而倒数第二段,“有所付出,理所应当接受回报”这一论点又回归了接受回报这一不清高的行为不等于不道德的论点上,作者应在逻辑顺序的安排上多加斟酌。

三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遍览全文,说理性的语言占了大部分篇幅,但在文字的细节处理和运用上稍显欠缺。文中存在一定的错别字和病句,语言读来也缺乏文采,无法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解决方案】

针对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笔者认为,如下方案可以供学生参考:

一、多阅读,多积累。名言和事例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背后大量的阅读作为支撑。寨主的微信公众号里也整理了许多人物素材、主题名言等,童鞋们可以利用早读时间多诵读、多记忆,在考场写作时就不必再为此困扰了。

二、写作前列好框架、定好大纲。在动笔前一定要对文章脉络了然于胸,最好拟定好框架再动笔,这是考生在写作时常常忽略的步骤,也是语文老师们反反复复划重点强调的步骤。在下笔前,考生可以先在草稿纸上罗列几个与材料相关的点,选择两到三个相互关联的论点,思考清楚它们的逻辑顺序画出思维导图,然后再开始写作。

三、注意论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在列好大纲之后,童鞋们写作时就不用再思考自己接下来该写什么了,这时候就能将更多地精力集中到语言文字的组织上。可以多用一些论证方法,比如,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等等。此外,可以适当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是提高语言文采性的关键,同时,适当地引用、化用古文也能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4

文章升格

有所付出,有所回报

作者/好学的小喻

世人常以“富贵非吾愿”似乎在大众眼中被视为清高,同时是一个人的高境界。然而,孔子学生因救人收下牛,这种做法能带动主动救人之风,却遭大众因“收下利益”而为纯洁清高的代表,是故子贡赎人获世俗之赞誉,子路受牛反遭舆论批评;然孔子却赞赏子路的做法道:“鲁人必拯溺者矣”,何为?孔子学生用私人财产赎人不上报收到了众人以“高尚”而冠的赞美,但这样一来,若助人为乐者因担心众人批评而不敢索取回报,使自己利益受损,良好行善之风只会便愈行愈弱。转而代之的便是,却被一股虚伪的“清高风”取而代之。因此,我认为付出后有所回报是合理的,并不违背道德。

道德,是一个人为人处事所具备的修养,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有人以道德为名指责接受报酬的施救救施者,认为他们趋近利益,为了利益而救助他人,是一种“太贪心”不“清高”之体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下河救人也是需要成本的,所花的时间、体能这些,其实都可以算有形成本。此外,下河时自己有可能遇险,这也包含了潜在的风险成本。花了成本,不求回报,固然高尚。但是,不能就此认为求回报就不道德,因为通过接受报酬收回成本,也是合情合理的。更何况他们拿到的报酬,并非伸手索要,而是对方主动给予,你情我愿,光明正大,何来不道德一说?至于拿到报酬的数量,也是由对方决定的,就算是一条价格昂贵的牛,那也是对方乐意给的,妥当理解方式被救者家属确实心存感激,倘若说成是救人者“太贪心”,其实带偏了舆论节奏,岂不谬哉?!他不知自己已犯了2个错。首先,第一个错便是将“清高”与道德混为一谈。“清高”只是道德的一个小分支。并不是说不清高就是不道德。其次,然事实却是接受报酬,有利于自己——劳动创造价值;也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培养热心之风。两者得利,怎能说是不道德?

还有人说,就算不违背道德,不贪心,那也不宜把救人行为利益化。利益,作为固然是大众的追求,其实可以合理引导,使其服务于扬善。只是有时追求的程度太深,成了精致利己主义。孔子认为,子路救人而但于孔子学生接受报酬的行为,可以而促进社会公众有自觉救助他人行为的发生,背后就是便是利用了人们不仅对利益的趋向,倡导与人为善之风。而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样也是人类的根本需求之一。也对自我肯定有所追求的心理,以引导的方式,更何况以“劳动创造价值”产生财富的正规途径表达对救助者的种感激与肯定,在奖励救助者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得到社会认可的需求,何错之有。这有何错?不仅如此,个人的动机与社会相联,这样一来,整个社会也会逐渐培养起一股助人为乐的正气之风。长此以往,每一个个体的善举将会化作孕育社会善意的土壤,让助人为乐的正气之风风靡全国。

由此观之,人们凭直觉对于两学生的随易意评论都是不切实际不甚妥当的。要判断一个行为的是非对错,需如孔子般“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过高的道德要求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大忌,自己有所付出,理所应当接受、有所回报的基本需求应该被世俗所容纳、所尊重。,是我们所应当认可的。众所周知,来之不易的诺贝尔奖金丰厚,既是对但要得来也相当不易。况且,各奖项得主为社会与人类朝前发展所做出了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认可,又岂能拿金钱来衡量?赏以奖金与名誉,是对其劳动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就其实行一种奖励,同时带动亦为社会培养了上进科研之风,岂不美哉?难又道非得追求所谓“无私清高”保持操守?以悖逆常情的道德准则取代正向失去了激励机制,前近的步伐将会变慢。将会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只有尊重个体的正当需求,使道德回归公德应有的高度,才能促使人人向善,让世界变得愈加美好。

陈毅元帅曾言:“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有所付出,有所回报,报的不仅是自己,还报了社会。何乐而不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