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红楼梦》林黛玉教香菱学诗 误导了多少人

《红楼梦》林黛玉教香菱学诗 误导了多少人

时间:2022-10-11 06:22:48

相关推荐

《红楼梦》林黛玉教香菱学诗 误导了多少人

尽管古典诗词在网络上的发展已颇具规模,可许多人对于诗词的继承依旧十分随意,便如对格律的态度,大都嗤之以鼻,认为其不过是诗歌的枷锁,诗最重要的就是意境。

其实之前小风在文章中,已经与各位读者朋友交流过格律对于诗词的重要性,不过最近还是很多新读者私信小风,说我对于格律太过重视,并且以《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来作为依据。

不得不说,《红楼梦》几乎是所有文学爱好者都会读的书,所以,受名著《红楼梦》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格律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抛开的。

香菱学诗的过程中,林黛玉说过类似“有了意趣、意境,可以不计较格律”、“不以辞害意”的话,因此被许多人奉为金科玉律,成为自己学诗的宝典。《红楼梦》这部书,作为小说而言,确实是一部难以超越的经典,笔者仅粗读了一两遍,便喜爱不已。

这部小说并非是专业的诗文评论,林黛玉只是虚拟人物,她的诗词作品和诗词观点,是出自于作者,而这些诗词作品,很多是抄自时人之作,其诗学观点,也多来自严羽《沧浪诗话》,不过是一家之言中的一个小观点而已,何以被无限放大成了颠覆格律的武器?

而且,曹雪芹本意也不是有了好句子格律便不重要,而是说,有了好句子,可以随着灵感发挥,不用写严谨的格律诗,而是写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像李白的《将进酒》。虽然没有仔细研究过《红楼梦》中的诗词,但在脑海能够记住的小说中的几首诗,似乎都是符合格律的。

“不”出自于袁枚的《随园诗话》:

“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这句话,似乎并没有说可以抛弃格律,我的理解是,兴致来了,无需和贾岛那般“推敲”文字、打磨言辞而已。

另外则是以李白等盛唐诗人为例子的,言李白不遵守格律。持这种观点的,可能是没分清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还有部分读者是没仔细考虑过格律的形成过程。

格律声韵自南北朝时期,就受到诗人的关注,并在诗歌中实验,沈约说“一筒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内,轻重悉异”。到了初唐时期,格律诗逐渐成型,盛唐时期,格律诗趋向于完善。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缓慢的形成过程。像七律的格律完全成熟,还是在杜甫手上。所以初唐、盛唐有很多看似出律的诗,其实并非刻意为之,像杜甫之后,基本就很少有人写格律诗出律的。

倘若大家随意抒发情感,高兴的时候唱几句《小苹果》,难过时唱几句《把悲伤留给自己》,谁也不会关注你走没走音。诗词也是如此,倘若不标注七律、五律,信手抒发几句感想,没人非要揪着你说你出律。

最后,如今很多人都空谈意境,什么是意境呢?诗人彭莫举过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他说:

大家读到“烟花三月下扬州”可能觉得很有意境,但是读到“烟花三月下温州”就觉得意境全无。

个中含义大家自行体会。其实,诗歌也是艺术品,它所呈现的意境和美感,都是通过创作技法而实现的。对格律的把握,也是技法的一种。

每个人的悟性、历练、际遇、学识都有不同,但其中的感受,又有共同之处,一个优秀的诗人,便是能运用纯熟的技法,将这些东西蕴藏诗中,以一种极具美感的形式,传递给读者,从而完成情感的交互、心灵的共鸣。

我们看到很多诗词时,可能并不能准确地读懂诗的意思,可将那些字词抑扬顿挫的从口中吟诵出来时,便觉无比美妙,这种美的感受,跨越了千年的时空。诗词能够给大家带来这种美的感受,便是格律赋予的形式美、音乐美。所以,传承古诗词,不可妄谈抛去格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