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扬州八怪”郑板桥 诗书画三绝 以兰竹为主 三百年来独领风骚

“扬州八怪”郑板桥 诗书画三绝 以兰竹为主 三百年来独领风骚

时间:2022-09-17 00:12:08

相关推荐

“扬州八怪”郑板桥 诗书画三绝 以兰竹为主 三百年来独领风骚

作者:潘强

形神兼备、笔墨精微是板桥艺术作品的显著特征, 他画的墨竹风姿卓著、栩栩如生, 对竹叶的形态结构了然于心, 在空间结构组合上具有上下、左右、前后几个方位组合, 对竹叶的形态, 表达了在视角观察下产生的偃仰、俯侧大小宽窄等透视变形, 叶片的组合看似随意画出但蕴含着清晰的结构规律。

其高超的用笔技巧, 在郑板桥笔端的提、按、顿、挫中, 画出叶片生动鲜活的形态。用笔之洒脱, 状态之随意, 一派天真、清新、灿然之意趣, 这种完美的契合, 得助于他平时的修炼, 从板桥66岁画《竹石图》的题画诗中可见一斑:“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删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从板桥绘画作品的题画诗与题跋中, 可窥探他的艺术思想、审美取向以及创作感言非常丰富, 这对深入了解、研究板桥的绘画历程, 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引书入画是中国写意画家的修养, 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 板桥的书法, 风挽奇古“字学汉魏, 崔蔡钟 , 古碑断碣, 刻意搜求”隶书掺入行楷、隶意多于行楷, 创造出介于楷隶之间的新书体, 但不足八分, 故板桥自称“八分半书”其行笔、布局参有画意行之。

蒋士铨对其书体赞曰:“板桥作字如写兰, 波磔奇古形翩翻”, 笔画特征由左向右上挑, 竖画不直, 如“金钱串珠”、“乱石铺街”, 整体布局、纵横错落、潇洒别致, 给人的视觉美感错落而雅致。板桥 的书法在50岁以后, 逐渐成熟, 达到横涂竖抹皆能极尽生机的艺术境界, 故金农评其书:“兴化郑进士板桥, 风流雅谑, 极有书名, 狂草古籀, 一字一笔, 兼众妙之长。”

一、郑板桥绘画的特色

书与画的有机融合是板桥绘画的又一特色, 画面中的题款与题跋, 或疏或密、或上或下、平衡画面的布局, 是构成画面的重要元素, 他认为:“书法有行款, 竹更要有行款, 书法有浓淡, 竹更要有深淡, 书法有疏密, 竹更要有疏密”, 又曰:“吾作画取之于书也, 黄书飘洒而瘦, 画竹瘦竹学之, 东坡书短悍而肥, 画竹中肥叶之学”。

他从苏东坡、鲁直的书法用笔中, 学习其法用于画竹, 他认为鲁直的书法, “瘦而腴, 秀而拔, 欹侧而有准绳, 转折而有断续, 悟其清”雅脱之笔趣。郑板桥画竹善用兔毫笔, 劲健而能含墨, 从他的画竹叶的墨色分析, 笔先调水后蘸墨, 笔锋出形秀劲绝伦。关于用笔板桥自谑曰:“辞官卖画谋泉刀, 画竹挥尽秋兔毫, 时人雅谑常呼猫”。

兼采众长与坚守个性, 是研究板桥艺术成就的关键, 板桥学习前辈, 有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 他对历代画竹名家尤其苏轼, 文同、吴镇、石涛、高其佩等人的墨竹均有深入的研究, 探求如何更好的表现“竹意”, 他是“顺其意而不在迹象间”。石涛居扬州多年, 板桥见其兰草作品极多也极妙, 他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予作兰有年, 大率以陈古白先生为法, 及来扬州, 见石涛和尚墨花, 横绝一时, 心善之而弗学, 谓其过纵, 与之自不同路。

又见颜君尊五, 笔极活, 墨极秀, 不求异奇, 自有一种新气”。学习他人要“学一半, 撇一半, 未尝全学;非不欲全, 实不能全, 亦不能全也, 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 各有灵苗各自探”。板桥这种主动灵性的学习方法, 是注重艺术中的个性, 秉性, 由此形成的审美心理以及笔性, 是生命本源的东西, 不能泯灭它, 各有灵苗各自探, 正是创造力的动因。从板桥的题画诗中可佐证他的学习方法:“画竹曾经学石涛, 近来老笔转萧萧;无多竹叶无多干, 自有清风纸上飘”。“欲学云林画石头, 愧他笔墨太轻柔;而今老去心知意, 只向精神淡处求”。

师法自然见真性, 当绘画达到一定的高度时, 必然转向对自然的学习, 这一学习过程中外绘画大师无一例外, 不学前人学养薄, 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尽学别人又落入别人的窠臼, 这一过程是波浪式、螺旋状的向前推进, 最终只有在研究观造自然中, 获得崭新的创造激性, 画出更美更新的图画。

板桥正是这样, 他在画《墨竹图》题记中道出师法自然的妙理;“凡吾画竹, 无师承, 多得于纸窗, 粉壁, 日光, 月影中耳”。又曰:“韩干画马, 云:天厩中十万匹, 皆吾师也。予客居天宇寺西杏园, 亦曰:后园竹十万个, 皆吾师, 复何师乎?”板桥对那些不对自然界的形态, 结构作精深观察与研究动辄曰:“写意”的人作了一针见血的批评:“殊不知, 写意二字, 误多少事, 欺人瞒已, 再不求进, 皆坐其病, 必极工而后能写意, 非不工而能写意也”。

在师法自然中获取真趣, 这在他的画面题跋中常有这样的题记:“江馆清秋, 晨起看竹烟光日影, 雾气皆浮动于疏密叶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磨墨展纸, 落笔攸作变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定则也, 趣在法外化机也, 独画之乎哉?”这是板桥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直接参悟, 以及在创作中展纸运笔, 步步变相, 探寻端倪, 以尽显天机。

板桥对待创作反对矫揉造作, 主张直抒真情, 认为“盖物之至情, 转以意似, 不在形求”。画面以气韵生动为要, 当使天趣淋漓, 烟云满幅, 板桥认为“此真知画意者也”, 所谓的意似指既不是审美客观的形似或单方面的神似, 也不是审美主体的纯主观感受的意趣, 而是审美主客体统一的神似, 这正是绘画创作进入高境界的一种交融。

二、郑板桥绘画的创作方法

面对大幅作品的创作, 板桥也有他一套创作方法, 在他的画作题跋中留给我们宝贵的创作经验;“画大幅竹, 人以为难, 吾以为易, 每日只画一竿, 至完至足, 须五、七日画五、七竿, 皆离立完好。然后以淡竹, 碎竹经纬其间, 或疏或密, 或浓或淡, 或长或短, 或肥或瘦, 随意缓急, 便构成大局矣。”是一种气定神闲的创作状态。

在运思构图中板桥有两种创作状态, 即“胸有成竹”, 与“胸无成竹”之别, “胸有成竹”, 作画时, 振笔直追, 把胸中之竹再现于画面上, 这是一法;“胸无成竹”, 作画时, 率尔落笔, 一两笔画出后, 趁“势”写出, 势尽而画成。

板桥在画把将他与宋代画家, 文与可相比较:“文与可画竹, 胸有成竹, 郑板桥画竹, 胸无成竹, 浓淡疏密, 短长肥瘦, 随手写去, 自尔成局, 其神理俱足也。藐兹后学, 何敢妄拟前贤, 然有成竹无成竹, 其实只是一个道理。”后一种应是板桥“生后熟”出神入化的状态, 而这种创作状态正是写意画中更高一层境界, 以期达到“笔与造化相淋漓”, 它在画家的情致与“笔意”的引导下, 画出既在趣外又在理中, 脱尽窠臼, 别出新意的新画法。

三、郑板桥绘画的艺术风格

从艺术风格上看板桥绘画秀劲疏朗, 意态清新, 脱尽俗态, “自然淡淡疏疏, 何必重重叠叠, ”以及“参差错落无多竹, 自有清风纸上飘”正是这样的审美趣味, 追求艺术上的“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之境。这种对墨竹的“删繁就简”审美过滤, 最终定格在最具形态美妍的一瞬间。

这一过程他经历了从画竹能简而不能繁, 到能繁而不能简, 最终到能繁能简, 十分随意, 尔后则“删尽冗繁留清瘦”的艺术锤炼过程, 所以他画的墨竹是形态鲜明的, 活脱的, 充满生机, 含风带露的, 是耐人欣赏玩味的精品, 近三百年来无有过其左右者。

晚年的板桥以书画会友, 遨游山水, 与朋友诗酒喝和, 居所几度迁移, 后归兴化, 建拥绿园, 终年73岁, 走完他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