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朱熹解释中庸为不偏不倚错了?其实并没有 原因令人吃惊!

朱熹解释中庸为不偏不倚错了?其实并没有 原因令人吃惊!

时间:2018-12-01 21:49:33

相关推荐

朱熹解释中庸为不偏不倚错了?其实并没有 原因令人吃惊!

导语:它广博精微,虽高高在上,但人人都具备,不过使用与否!欢迎来到传统大文化,线上小课堂,我是诸位的老朋友文史要义。小课堂上一期为大家介绍了庄子辨别真假儒士的寓言故事,本文为甲部甲四期,有人说中庸之道有危害?简直滑天下之大稽,真相耐人寻味!

相比儒家学说,“中庸”两个字更加广为人知。非常可惜,它的众所周知大多时候以非正面形象出现,因为很多人把“中庸”和“和稀泥”混为一谈,其实讲中庸是和稀泥的人实在无知!之所以造成如此情况,跟朱熹对中庸的解释有莫大关系!

根据“史记”记载,中庸一文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中庸本来不是一本书,它原属于礼记,后世儒家学者觉得它重要,从礼记中取出单独成书,南宋儒学大家朱熹将其与另外三本合在一起,即今天人们熟知的“四书”。

朱熹在其所著“四书章句集注”中把中庸解释为不偏不倚。正是这句话引起人们巨大争议,朱熹解错了吗?

中庸原文有言,中是天下的大本,什么是大本呢?朱熹说,大本就是“天命”的性简称天性,天下的理都从天性而来,天性是道的本体。

什么是道呢?老子有云,道独立存在不会改变,不断运行永不止息,他不知其具体名称,勉强称作道吧,也就是说大本等于道代表永恒不变。

比如吃晚饭,能说成吃早饭吗?宇宙说今天心情不好不膨胀了,明天心情好再继续?太阳说今天累不照射,改天?显然都不能,阴阳有序,固定不改,是天道在背后推动这一切。

因为中是大本不会变,庸是万物成理,所以朱熹注释中庸为不偏不倚并没有问题,换言之,朱熹说得不偏不倚是针对天道本身也针对人的天性。

举个例子,将书比作大本,书不会先看买的人漂亮或者丑恶,然后选择跟谁走,此处就是中庸不偏不倚。但书被买走后,谁看或者利用书中的知识干什么,书不会阻止,此时变化出现(相当于天性产生的作用),即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很好理解,君子体察到中庸的真正意义,做什么事都不偏不倚符合天性符合大本,小人正好相反。

有的人则认为既然不偏不倚是中,那凡事理应讲究公平,可天下哪里有绝对的公平或者中心呢?甚至都没有绝对的圆。

如此理解是有严重问题的,误差在哪呢?前面说过,中庸是大本永远不动,放在人性上也是一样,但它在为人处事中是运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从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中可见一斑。

孟子儒学亚圣当之无愧!看看孟子是如何为大家辨析中庸之道的。

淳于髡(kun)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吗?孟子说没错。既然男女授受不亲,嫂嫂掉进水里能不能伸手相救?孟子说嫂嫂溺水不救,不是人是豺狼。

孟子接着说,男女授受不亲合乎礼法,嫂嫂溺水,伸手相助虽然不合礼,但那是权达通变,为了合礼放弃救人与禽兽何异?

可以看出,淳于髡能够问出这样的问题,足以证明他对于中庸的理解极其僵化,和今天很多人以为中庸应该保持中间基本相同。

反观孟子权达通变,深知中庸大本虽然不变,但放在具体情况上要酌情处理。淳于髡见没有难住孟子,准备把僵化进行到底,这回脱离人把问题抬到天下的高度!

淳于髡说,如今(战国时期)天下动荡好比溺水的人,孟夫子不施以援手,为什么?言外之意,嫂嫂溺水你为了救人不顾礼法,现在天下有难,更应该伸手相救了!

孟子早就看出这是个刁难问题,说道,天下溺水,用大道援助,嫂嫂溺水我用手援助不假,难道你想用手来援助天下吗?精彩,真是精彩,可见孟子对中庸之道了然在胸。此外,这个事情还有理的表现。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以朱熹“孟子集注”校订而成,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买来作为参考!

前文提到朱熹认为性就是理,(这个性指的是人性,别想歪了)天下的理出自天性。

人的天性中“自然而然”有理的存在,它广博精微,看似高高在上,实际每个人都具备,只不过由于种种问题,使得理常常被遮蔽而已,要通过一些适当的方式方法重新认识拥有,这不容易做到,但孟子确实已经达道。

同样,万物也有理的存在。比如想把一棵大树打造成桌椅板凳,会使用到很多工具,最终形成需要的东西。从大树变成器物的转换过程就有理的存在,只要留心观察此种例子比比皆是。

因此,中庸不仅没有危害,反而是世间真理,是儒家的重要典籍。说它是和稀泥的人诚然无知!可为什么还有人说呢?原因无非两个。

一、对于中庸的含义确实不理解,人云亦云随大流,所谓无知者无罪,以后知道就OK。

二、知道中庸的真正意义,却故意拿它做自己的挡箭牌,去和稀泥,然后还理直气壮的把这堆稀泥推给中庸,是不是很吃惊。

实际上这里面也有理的存在,如果有人这么做,一定出于某些原因,至于是什么编者就不知道了。

总而言之,中庸之道对于大本是不偏不倚,对于人事是变通的,它既非不偏,也非不倚,更不在中间,要根据环境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执着僵化是大忌,灵活运用才是正途!

话分两说,理只一个,笔者深信,光明本来,大道自在,人间美好!注:上面的孟子是单本,下面是朱熹所作《四书章句集注》,由中华书局校正出版。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购买阅读全面研究(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注!)

本文参考资料:《史记》《礼记》《中庸》《四书章句集注》《孟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