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藏茶”的前世今生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藏茶”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0-12-29 12:51:36

相关推荐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藏茶”的前世今生

藏茶,是四川黑茶的现代称谓。四川黑茶,因运往消费区域的路线不同,分为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

南路边茶,以雅安为制造中心,邛崃、天全也有生产,然后,经雅安、天全、康定,销往甘孜、西藏、甘南和尼泊尔等地,其主要产品为康砖和金尖等。

西路边茶,以都江堰、汶川为生产中心,其产品为茯砖和方包,主要销往四川阿坝和青海玉树等藏区。因都江堰和汶川是成都的西大门,故称为西路边茶。

茶,起于汉,始于晋,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节点。茶叶的制作,从早期的“伐而掇之”采茶做饼,原料由粗渐细,至宋代,蒸芽做饼,原料等级达到极致。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盛,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同时,唐代的政治经济中心长安,随着朝代的变迁更迭,地位逐渐衰弱。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向宋代的开封、洛阳、杭州转换。茶叶的制作交易中心,也逐渐从临近长安的四川,开始向江南地区与武夷山区转移。

到了南宋,长江以南的茶叶,名茶辈出,星光灿烂,其品质好过四川的,已是枚不胜数。于是,出现了“重建茶,轻蜀茶”的局面。之后,蜀茶的生产,除了部分满足贡茶需求以外,其他的粗茶,主要为满足茶马交易之需用,边销茶由此而生。

《文献通考》记载:“旧博马皆以粗茶,乾道末,始以细茶遗之。然蜀茶之细者,其品视南方已下,惟广汉之赵坡,合州之水南。峨眉之白芽,雅州之蒙顶,士人亦珍之。然所产甚微,非江、建比也。”

五代时,毛文锡《茶谱》记载:“其茶,如蒙顶制茶饼法。其散者,大而黄,味颇甘苦,亦片甲、蝉翼之次也。临邛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号,又有火番饼,每饼重40两,入西蕃。”这是四川茶叶最早进入藏区的文献记载。

其后,随着藏民对茶叶的依存度越来越高,需求量越来越大,茶叶从商品交易,互通有无,到了宋代发展为茶马互市,茶叶逐渐成为朝廷的重要财政收入,以及换取战马的重要战备物资。其重要性,如南宋张震所言:“四川产茶,内以给公上,外以羁诸戎,国之所资,民持为命。”

宋代熙宁七年,在四川成都设置都大提举茶马司,专门办理榷茶买马事宜,官办的茶马交易机构,至此正式拉开序幕。

由于四川茶叶的产量无法满足茶马交易的需求量,茶农在无利可图的困境下,只能以粗老茶青为原料,完成官方交办的任务。所以,用于茶马交易的茶叶“皆以粗茶”。王安石曾说:“而今官场所出之茶,皆粗老不可食。”

古时运往藏区的粗茶,其干燥大都采取自然晒干的方式。

通常,自然晒干茶的含水率,基本在12%左右。茶叶的高含水率,以及包装的简陋,加上运输时间至少在数月以上,期间的日晒雨淋,茶叶即使不经渥堆,也会在湿热的条件下发生自然氧化,逐渐形成近似黑茶的品质特征。

因多种因素的作用,色泽变得青黑的边销茶,在历史上又叫“四川乌茶”,它是现代黑茶的雏形和启蒙。

后世黑茶的形成,不过是根据藏民的反馈和需求,采用了渥堆工艺,缩短了黑茶的形成过程而已。关于这一点,李拂一先生在《佛海茶叶概况》里说:“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边销茶的优势,在于量大易得,有需求就有供应。四川茶区用于茶马交易的“边茶”,以及供给内地消费的“腹茶”,就是文献里所称的粗茶和细茶。

南路边茶的原料,分为“做庄茶”和“毛庄茶”两种。毛庄茶,是指未经渥堆加工的刀割或手捋的粗老原料,又叫“金玉原料茶”。而经过杀青、渥堆的原料,称为“做庄茶”,也叫“金尖原料茶”。

不管是南路边茶,还是西路边茶,藏茶的原料成熟度偏高,茶青选料也偏粗老。茶树多为中、小叶群体种,做茶时甚至包括茶花、茶果壳,全株入茶,发酵程度相对较高。因此,藏茶不苦不涩,口感醇和,泡饮较淡,适于煮饮。有年份的藏茶,耐泡度高,多呈枣香和药香,茶汤厚滑温暖,回甘独特。

藏茶选料粗老,纤维素、茶多糖的含量较高,有明显的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粗茶的高膳食纤维含量,能在释放热量较少的前提下(与其他老茶类似),产生温暖的饱腹感,因此,减肥降脂作用较为明显。

凡物有利皆有弊,茶叶是一种能够富集氟元素的植物,随着茶叶成熟度的提高,氟的含量也在增加。适量地摄入氟,对于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如果摄入过量,可能会造成氟斑病、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疾病。黑茶的高氟含量,主要由于黑茶的选料过于粗老所致。

在国家规定的茶叶标准中,黑茶的氟含量,一般控制在300ppm以下。因此,喝茶虽然利于健康,但要学会正确择茶;学会健康喝茶,其意义尤为重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