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先秦时期饮食文化 食不厌精

先秦时期饮食文化 食不厌精

时间:2021-11-20 17:57:51

相关推荐

先秦时期饮食文化 食不厌精

本文乃作者瑞瑞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陶器的产生

有传说将陶器的产生联系到古帝王神农氏,神农氏和伏羲氏是继燧人氏之后的两位圣人。《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认为伏羲氏创立了渔业和畜牧业,这就使人们的食物种类拓展到捕捞的鱼虾和驯养的家畜。而神农氏则被认为是农业的开创者,他不仅遍尝百草,还教人们播种五谷。

《通志三皇纪》中载:“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民不粒食,未知耕稼,于是因天时,相地宜,始作耒耜,教民艺五谷。故称之‘神农’。”

陶制炊具和容器的发展,也为发酵类食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此后,酿酒制醢制酰(醋)等食物制作工艺也都随之产生了。陶器的产生和陶烹的运用,是人类饮食史发展的一次质的进步,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意义深远。列鼎而食制陶业在新石器时期发展了数千年,其制作工艺日趋完善,并为金属铸造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青铜器产生

到了夏商时期,青铜器出现了。周朝时期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与此同时,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差异,人类发展步入奴隶社会。比起陶制食器,青铜食器坚固耐用,不易破损,而且造型美观,做工精巧,既兼具石器和陶器的优点,也弥补了二者的不足,广为权贵阶层所使用。

这一时期的青铜食器分工精细,种类众多,包括了烹调器,如鼎、敦;切割器,如刀、俎;盛食器,如簋、盘;取食器,如箸、勺;盛酒器,如尊、卣;饮酒器,如爵、角;盛水器,如盆、缶等。其造型端庄,纹饰华美,可见当时青铜文明的发达。

虽然如此,由于青铜造价昂贵,得之不易,加之制作工艺复杂,在当时并没有成为大众百姓的生活器皿,陶器在人们的生活中依然盛行。而青铜器皿也仅为统治阶级所专享,逐渐带有了等级标志,成为阶级、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并由最初的食器发展为祭祀的礼器和传国现存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重器。

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鼎是最早出现的青铜食器之一,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形容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早期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夏商时期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其形状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鼎最初被作为煮肉的食器,后来逐渐演变为祭祀专属的。礼器,用以祭天祀祖,并作为贵族死后的随葬品之一。 据先秦典籍记载,夏初时期,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各州牧向大禹贡金(即青铜)铸鼎,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并将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珍异物镌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将九鼎集中于夏朝都城。

禹铸九鼎的传说,使后来“九州”演绎成为国家和天子权力的象征。鼎也因体积庞大、材质厚重、不易移动等特点,逐,渐演化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重器。作为统治阶级专属的青铜食器,其演化为礼制的体现,被用以“明尊卑,别上下”,承载了特殊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藏礼于器”。

《周礼》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西周时期,人们的饮食习俗表现出了更多的礼仪和社会等级的差别。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中有“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之说。这一按照礼制而定的列鼎制度,对不同地位等级的人所使用食器的数目,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统治阶级的生活开始穷奢极欲,饮食也由基本的温饱过渡到追求食礼文明。这一时期,礼制日益成熟,除了食器,乐器也被作为礼器之一。上层阶级贵族在饮宴的时候,常常要击钟奏乐,供食者享乐,并列鼎盛放珍馐百味,场面极为豪华铺张。《吕氏春秋》为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而成,其中有我国烹饪史上最早的理论文字。如《本味》篇,以“伊公说味”的故事,对饮食的选料、调味、火候等做了专门的论说,提出了着名的“三材五味”论,并列举了当时的天下美食。这篇文字是对先秦时期的饮食烹饪经验进行的首次文字总结。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张衡的《西京赋》也有“击钟鼎食,连骑相过”之说。后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间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所谓的钟鸣鼎食,作为封建食礼的标志性场景,自周朝始,奠定了此后数千年我国上层社会的饮食文化基调。而作为封建礼制的发端,其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饮食本身。先秦时期饮食文化的另一大进步,就是出现了有关烹饪、食礼的着作,其中有吕不韦编着的《吕氏春秋本味》《黄帝内经》,以及《论语》中孔子有关饮食的言论记录等,这些着作首次将我国饮食文化。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食养食疗的论述,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的饮食养生观念。全书以探究人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关系为核心,总结了五味调和、养助益充、饮食有节、医食同源等食养食疗的理论,阐释了我国古代饮食养生文化的内涵。其中,《素问》篇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莱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种食养模式,确立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健康饮食结构。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孔子的饮食观自成体系,涉及饮食礼仪、烹饪技术、饮食原则等诸多方面。

参考资料《食文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