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马鞍山的这个景点 诗仙李白竟然去过七次!

马鞍山的这个景点 诗仙李白竟然去过七次!

时间:2024-03-27 11:07:57

相关推荐

马鞍山的这个景点 诗仙李白竟然去过七次!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流传了一千三百年。这首唐诗被编入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成了几代人童年的共同记忆。

公元725年,开元盛世,41岁的唐玄宗李隆基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唐朝迎来了它最鼎盛的时期。

正是那一年,年轻的诗人李白离开家乡四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只身前往江东,将满腔才华与豪情尽情挥洒在天地之间。

正是那一年,意气风发的李白第一次登临长江采石矶,震撼于远望天门山的磅礴雄奇,写下了气势豪迈的《望天门山》。

彼时的李白恐怕不会想到,此后的数十年,每次的人生转折,他都会来到这个地方,而采石矶,也成了诗仙的终老之地。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更有“千古一秀”的美誉。采石矶绝壁临江,水湍石奇,风景瑰丽,难怪李白在这里意兴盎然、流连忘返。

公元739年,已近不惑之年的李白船泊采石矶,故地重游。此时的李白饱经岁月蹉跎,依然报国无门,只能望月怀古,写下了《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诗人自比东晋先贤,可惜始终没有遇上他的“谢将军”,唯有自伤怀才不遇,排解忧愁。

当李白再次站在采石矶头时,已经是公元753年,距离“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两年。经历了从被皇帝赏识供奉翰林的人生高光,到被皇帝“赐金放还”的郁郁寡欢,如今的李白只能把对家国危急形势的忧虑寄于山水,面对滚滚长江,写下了一组《横江词》。

一场“安史之乱”的兵祸,让强大的帝国走向了颓败,也让李白的晚年生活越发坎坷。他人生的最后时间都居住在当涂,多次登临采石矶,最终长眠于当涂县大青山。

李白从来都是洒脱浪漫的,民间至今还有李白在采石矶醉酒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在人们的心中,这位“斗酒诗百篇”的谪仙人并没有死去,在人间走了一遭,便潇潇洒洒地骑鲸升天,重返仙界去了。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来到李白衣冠冢凭吊揽胜,一睹诗仙遗风。

千百年来,依山而临江的太白楼几经风雨,成就了“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

千百年来,突兀于江面的捉月台静静地注视着大江东去,传诵着诗仙捉月骑鲸的故事。

采石矶仿佛天生自带文人气质,吸引了古今无数名家名士登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梅尧臣、郁达夫、郭沫若……他们或来凭吊诗仙,题诗以表景仰,或来登高愿望,讴歌壮美河山。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采石矶的景致无处不透着雅致。

在采石矶,有个三元洞,位于崖壁之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探身俯瞰。便能见到江水,听到浪声;凭栏远眺,远处的江水一色,渔舟唱晚,便能尽收眼底。

关于三元洞的由来,还有个民间传说,说从前有三个湖南的秀才进京赶考,路过采石矶的时候碰上狂风大作,天降暴雨,三人就在此洞中避难,后来三人在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特在此营建庙宇奉祀,故而取名“三元洞”。自此之后,这里就成了万千学子的必游之地。

在三元洞附近,还有一处景致——燃犀亭。这座建在绝壁之上的四方小亭,典雅古朴。亭下江水滔滔而过,可以看到惊涛拍岸,浪卷千雪的胜景。成语“牛渚燃犀”也是出在这里,据《晋书·温峤传》记载,东晋名将温峤当年路过采石矶,听闻江中多有怪物,便点燃犀牛角照看,果然见到了水中怪物。后世便用“牛渚燃犀”来比喻洞察奸邪。

除了三元洞,采石矶还有一座三台阁。所谓“三台”,是指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的合称,而名为“三阁台”的建筑,在中华大地上可不止一座。在全国各地的“三台阁”中,采石矶的这座显得格外别致。

耸立在翠螺山巅的六层阁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宏伟。登上阁楼,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看九华风光,正如散文家余秋雨先生在《三台阁题记》中所写:“此阁居高临下,俯瞰苍茫,应该比别处更能读懂万里长江。它最终刻画在大地上的,竟然是一个伟大民族人格深处的诗性秘藏。”

采石矶的魅力,在李白数十首诗作的咏唱,在无数文人墨客的流连探访,更在于它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文人风骨。

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名人雅士曾在此留下的足迹吧。

“诗豪”刘禹锡,其刚毅豪猛的诗风在整个唐代都独树一帜,因为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到了与采石矶隔江相望的和县。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陋室铭》。短短八十一个字,字字珠玑,振聋发聩。

而他也曾用一首《晚泊牛渚》,表露过自己的惆怅与孤独。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余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采石矶战略位置重要,扼守长江天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光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战就有二十余次,而这当中最耀眼的,莫过于南宋名臣虞允文采石抗金大捷。

公元1161年,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迎来了它最大的危机,金帝完颜亮挥军南下进逼长江,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在满朝文武皆萎靡厌战之时,以文章致身台阁的虞允文挺身而出,力主抗战,仅凭一万八千人的兵力大胜十五万金军于采石矶,赢得“采石大捷”,其后他又转战镇江,再胜金军,迫使其议和。

虞允文以一介文臣,化解了南宋亡国危机,被毛泽东誉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后世在位于采石矶北的荷包山上,建起一座虞公亭,纪念这位爱国忧民的一代名臣。

李白,刘禹锡,虞允文,还有无数古往今来登临过采石矶的读书人,他们用波澜壮阔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撑起了华夏文脉的脊梁。

这就是采石矶,千百年来凝望着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千百年来歌咏着中华文人的坚毅风骨。

自驾

马鞍山东站-->采石矶风景区

车程约12公里,30分钟

公交

马鞍山东站-->采石矶风景区

4路、118路

约1小时15分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