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透露写作秘诀:当好“大厨”和“木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透露写作秘诀:当好“大厨”和“木匠”

时间:2018-06-23 21:33:31

相关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透露写作秘诀:当好“大厨”和“木匠”

40后对话00后,精彩跨越年龄和国界。

“你好!”10月27日下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勒克莱齐奥现身上外附中,用标准的中文和现场的学子打招呼,赢得了全场的掌声。接着,他又说,“让我数一数,从意大利国旗顺过去的第32面,正是毛里求斯国旗——这是我童年的秘境,曾带来不少创作灵感。“当天,上外附中模联教室的名家讲坛活动座无虚席,这位著名作家的一番开场白,瞬间拉近了他与现场近200名高中学子的距离。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是法国当今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不拘一格,有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开拓,总能为读者带来全新的旅程、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的狂喜;瑞典文学院评价他为“一位标志文学新开端的作家,一位书写诗歌历险、感官迷醉的作者,是在主导文明之外和之下探索一种人性的探索者”。

“法国是我的祖国,但我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乡,那就是毛里求斯。”除了地理环境的存在,毛里求斯也曾作为文学意象,集中出现在勒克莱齐奥颇具自传色彩的《寻金者》《隔离》《革命》中,这三部作品书写了家族后代寻根的经历。

寻找故园,其实也是探求自我在世界上的真正位置。热爱旅行、在中国高校定期开课的77岁勒克莱齐奥,依然享受“在路上”的乐趣。这份激情也触发了在场的十六七岁少男少女的好奇与共鸣。

出生在法国的勒克莱齐奥,父亲一直在非洲工作。在他记忆中,7岁时他才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父亲。当时,在他从法国前往非洲的1个多月航程上,那一年,7岁的他写下了人生的第一个故事。上学以后,他喜欢画各种漫画,小伙伴们争相阅读。15岁那一年,他经历了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20岁时他参军,还被派到其他国家教书。他去过泰国,也到过中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国文字之美。直至23岁,他的作品获得了法国文学作品奖。

平凡生活也是灵感宝藏

“我喜欢写作,但阅历有限,似乎并没有太多素材,您能给我一些建议吗?”针对一些00后学生的困惑,勒克莱齐奥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讲述了他在非洲的一段少年时光。“我曾光着脚丫在非洲丛林里奔跑,就像原始的小豹子。这些无忧无虑的生活片段看似稀松平常,但那一刻带来的天高海阔,汇聚成独特的感受。”他笑言,并非经历大风大浪才能够提笔创作,每个人都能从属于自己的童年、学习生活中挖掘出具有个人色彩的文学财富。

正所谓“日常即经验”。而日常要转化成作品养分,勒克莱齐奥给出的两大法宝是:旅行与倾听,并尽可能融入当地的生活情境。这也就不难理解,他多次来中国,找机会拜访了莫言的故乡高密,专程去过毕飞宇的成长地兴化,到他的法语译者许钧老家龙游听听当地的乡音。

“我不太把个体与整个宇宙隔离开来。从20岁起我就努力将目光投向他人,从已知的生活中走出去。”他对上外附中学子表达了羡慕与祝福:“你们拥有国际化视野,可以与全世界分享中国文化。”正是将目光投射到更广泛他者的命运,勒克莱齐奥继承了拉伯雷以来法兰西作家体现的人文主义传统。比如小说《诉讼笔录》透出对现代文明的思索反省,《沙漠》传递出反对殖民主义的立场,表达了对人类使命的独特理解。在他看来,作家所写的一定是跟自己生活环境相关的“小世界”,但优秀作品所绵延出的深度与情感,是普遍的、超越国界的。

▲勒克莱齐奥在上外附中名家讲坛活动现场演讲

勒克莱齐奥还生动形象地以做菜类比写作:“写作和下厨是一样的,都是把不同的材料进行调配、融合、加工。”但他同时也指出,写作并不是什么容易事,而必然是枯燥、孤独的,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也需要写作者摒弃杂欲,专心于写作与提高自己的文笔。“孤独的”状态对于创作是十分重要的:孤独带来的不仅是苦涩与隐秘的生活,同时也有助于作者进入深层次的冥想,将想象与客观描述融合成为自己的作品。“当下的所见所想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无需刻意追求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写作最重要的是‘我手写我心’,只要写出最根本的真我,就能成为最好的小说和文章了。”

勒克莱齐奥的人生经历很丰富,先后在巴拿马丛林、泰国等多地生活过。在毛里求斯,他享受了快乐童年成长的经历,还抓过蛇。在他看来,从小接受的不是传统教育,而是在与不同人的接触中,对生活有了不同理解。“阅读、写作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在旅行中获得经验。”

如今,勒克莱齐奥仍保持着每天拒绝一切外界诱惑,闭关写作的习惯。这些诱惑包括欣赏窗外风景、和家人一起看电影等。他不喜欢用电脑,而喜欢在白纸上“慢写作”。用他的话说,白纸对他的吸引力,就像花朵的芳香对蝴蝶一样。

在勒克莱齐奥的讲座中,“Be true to yourself(真实面对自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这是他眼中写作最重要的“诀窍”,来自15岁时读过的一本莎士比亚作品的扉页。

谈及阅读,勒克莱齐奥说,世界上的书籍实在太过广博,无法全部通读;因此选择读好书、读适合自己的书,是十分重要的。勒克莱齐奥自己就是博览群书,八岁读狄更斯、十五岁读莎士比亚,通晓李白的诗歌,也读过鲁迅的《祝福》。还特别提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他不仅提及书中贾宝玉惊世骇俗的语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还表示他非常期待自己能用中文读《红楼梦》的那一天。

▲上外附中度第8期“名家讲坛”现场

写作技巧没那么重要

当被问及在他眼中怎样的文章才算佳作时?勒克莱齐奥毫不犹豫地回答,文章中“是否有新的东西”是关键。这些新的东西包括作者的幽默感、独到的想法、批判精神等。文笔怎样、写作技巧如何在他看来并没有那么重要。

勒克莱齐奥说,成年人不应该以“我知道的比你多”这样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评判年轻人的文章,“要相信,有时候17岁的年轻人同样可以有成熟、严肃的思想。”勒克莱齐奥认为,经典作品和流行作品中间并没有天然的鸿沟,莫泊桑、狄更斯的书伴随了他的青少年。“并没有一本书只能给孩子看或者只能给大人看。” 勒克莱齐奥说。

多出去走走

如今,不少人喜欢借助笔端穿越古今,而勒克莱齐奥说,他最喜欢的还是记录当下,观察周遭,感知世界。

▲上外附中度第8期“名家讲坛”,师生们全神贯注地聆听大师的演讲

旅行,成为他丰富自己思想的途径。从7岁的那次航行开始,他走过世界各地,在非洲居住过,去泰国当过老师,也来过30年前的中国,发现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墨西哥,我开玩笑地告诉邻居,他家的奶牛跑到我的院子吃了我的花,没想到他很当真;在巴拿马,我翘着二郎腿,不小心把鞋底对着别人,事后才知道这在印第安人看来非常粗鲁。” 勒克莱齐奥说,作家其实有点儿像大厨,不断寻找材料,然后将他们糅合在一起,也有点像木匠,用“精神之手”打磨出作品。

自己的许多作品都是以不同的旅行体验为灵感而创作。他于1967年初次来到中国,此后也屡次来到中国旅游;而此前在中国的旅程和此次中国之行,让他对于这个美丽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感触。他说:“中国的教育令我印象深刻:在中国,孩子们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读书与写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上外附中度第8期“名家讲坛”现场,模联教室座无虚席

与大师对话

得知文学大师将来学校开讲座,上外附中高二(7)班的王子钺特别读了《夜莺之歌》,作品中的火焰与一般的火焰很不一样,很有气场,特别是对火焰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他颇有共鸣。王子钺有一个习惯坚持了四年——记日记。吐槽也好、感悟也罢,他觉得,把今天的事情记下来,回头看看或许会很有意思。

当天,王子钺手持《夜莺之歌》《树国之旅》向作家请教童书写作,“读者对象是孩子或是大人有区别吗?我觉得其实差不多。某种意义上,好作品可以令不同年龄层读者受益。”在勒克莱齐奥看来,流行与古典也不完全对立。“重要的是捕捉当下的动人心魄。想想大诗人李白,他一边饮酒一边吟诗时,可没想着要如何高冷,他应该更愿意自我定位为摩登作家吧。”勒克莱齐奥半开玩笑道。他不吝分享对中国文学的喜爱:读《红楼梦》《水浒传》是在东方文化中历险;孔子、庄子的学问中有种未来性。

“勒克莱齐奥的讲座,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勒克莱齐奥到各地的旅程和独特的经历,给自己创作带来很多启发。这让我感到,写作不是只坐在书桌前,而是要走到生活中去。”王子钺说。

高一女生陈乔雨则喜欢每天吃晚饭,一个人去小区里散会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让她兴奋的是,这个小习惯,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产生了共鸣。勒克莱齐奥建议,每天要留点时间“学会独处”,方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在他看来,文笔、技巧都是次要的,一篇好文章,首先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勒克莱齐奥告诉学生们,他至今保留了手写习惯。“我需要质量很好的纸,含80%的布浆,一支钢笔,木头桌子。”这番话引起不少学生惊奇的啧啧声,对于几乎一出生就习惯数字化网络的新生代来说,文学的载体与呈现面貌,已发生不小的变化。

▲勒克莱齐奥与学生代表合影

“他比预想的亲切幽默很多。”活动的学生主持人黄沁沁说,理解这位著名作家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搜索条目上的清单,而是有机会面对面,从聆听和互动中汲取营养。这种交流也辐射出上海青少年对国外当代文学的多元认知——有的学生雀跃于听到“法式英语腔调里的优雅”;有的文学爱好者带了几本勒克莱齐奥的小说当面请教书中细节;有的学生平日就写小说、剧本,揣着一肚子问题要与前辈切磋讨教。

高二学生李天诚是学校云剧社的成员,最近正值学校国际文化月,他忙于准备演出排练。“要写现实生活里的事,不要只写回忆中的事。自己也有记日记的习惯,但总喜欢写过去,今后要多写当下的事。”李天诚自己写过折子戏,有时候也会为苦于没有灵感而烦恼。如何获得写作灵感?“没有灵感时,大师主张先不要写,写作一定需要有表达的欲望。”李天诚感到,面对流行文学和快餐文化,学生还是要坚持多读文学性强、内涵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李天诚最好奇作家如何抓住灵光闪现的刹那,听到“不光是拿着笔枯坐在书桌前,更多的功夫在于观察体验人生百态”,李天诚似有所悟。

“讲坛拉近了我们与名家的距离。创作要源于生活,从大师的经历中可以发现,旅行对作品的影响巨大。”齐楚同学如今已高三,她的打算是往语言学方向发展。齐楚说:“文学创造不仅需要源源不断的灵感,写作更讲求‘自律’。”

高二3班的王泽申同学说:“勒克莱齐奥先生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切生活经历,包括外出郊游旅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是可以用来写作的素材,只是我们中的很多都未能发现罢了。”

高二2班的刘高远同学则说:“写作并不仅需要灵感,还要有自律的能力,要懂得抵制外界的诱惑,坚持写下去。他对于‘孤独’的看法使我们受益良多。”

高二2班的徐来表示,“勒克莱齐奥先生强调文学是与他人的交流,要关注人类灵魂的丰富多样性,同时也告诉我们写作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事,告诉我们生命中处处是美好的瞬间。这不仅让我对于写作有了新的领悟,更让我坚定了写作的决心与信念。整场讲座让我受益匪浅,非常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聆听大师的教诲。”

面对年轻学子的注视与提问,这位作家表情认真,有时也调皮地用“这个问题很难,你有哲学家的天分”“哦这个问题简单多了”来调节气氛。

▲勒克莱齐奥为小粉丝们签名留念

现场不少同学喜欢创作小说,还自己发表在网络上,聆听了讲座后对大师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引发了对“文化与创新”这一命题更深层的思考。不少同学关心,勒克莱齐奥的下一部作品,或是之后的创作,在中国的生活和游历会成为创作灵感吗?谈及对下一部作品的展望,他表示,自己许多作品都是以不同的旅行体验为灵感而创作,而此前,包括这次在中国的旅程让他对于这个美丽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很有可能将中国作为下一部作品的蓝本。

从国际文化周到国际文化月

上外附中校长束定芳坐在听众席,随学生大笑或一起鼓掌。“互动场面超出了我的预期——有笑点,那是一种惺惺相惜的理解;有深情,那是文学大师与青年学子对艺术创作中的共鸣。虽然年长60多岁,但作家对孩子们真挚地打开了内心世界。”

▲勒克莱齐奥与束定芳校长合影

束定芳校长也高度肯定了同学们的积极表现,他说:“今天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的同学能提出非常好的问题,对文学的思考也很深。能够请来这样的文学大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我们也感到非常荣幸;作为学校,我们正应该给同学们创造更多这样的机会,让大家获得见识与经历,这对大家日后走向世界舞台是非常有好处的。”

这个月,正值上外附中国际文化节活动,今年的主题是“路”。不少同学们正在准备小语种联唱、排练英语话剧等,以“听、说、演、歌、舞、辩、译”等形式进行表演类活动,以辩论、演讲等多种可讨论的形式开展文化融合活动。

从国际文化周,到国际文化月,学生们在这个月通过体验课、拓展课的形式,从“歌”、“舞”、“剧”等形式感受“一带一路”主题文化。

自以来,上外附中秉承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知识,开设学子与各领域顶尖专家交流互动的平台,开创了“名家讲坛”。

8年多来,上外附中共开设逾80期“名家讲坛”,迄今为止先后邀请过国际关系、心理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各领域的专家,为学子们带来了一场场知识与文化的盛宴。

在校长束定芳看来,作为一所以外语为特色的学校,学校坚持开创学生与大师名家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打开视野,鼓励学生多接触并了解多元文化,以培养国际化人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