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李渔《风筝误》:体会中国古代戏剧的情节巧合设计与诗词意蕴功效

李渔《风筝误》:体会中国古代戏剧的情节巧合设计与诗词意蕴功效

时间:2021-11-10 18:53:03

相关推荐

李渔《风筝误》:体会中国古代戏剧的情节巧合设计与诗词意蕴功效

《风筝误》是清代文学家李渔创作的戏剧:讲述的是韩琦仲从小被父亲生前好友收养,和胸无点墨的戚公子一起长大,戚公子拿他题诗的风筝去放,不料风筝断线后落于詹烈侯西院,被詹家二小姐詹淑娟拾得。貌美才女遂和诗一首于风筝上,后韩琦仲看见书童索回的风筝,忽然发现了风筝上的和诗,赞不绝口,并萌生了求爱之心。

于是,他又另做了一首求婚诗于风筝之上,仿之前戚公子的做法去放。不曾想风筝却坠于东院,被貌丑好色的詹家大小姐詹爱娟捡了去。詹爱娟便秘密约韩琦仲会面,见到詹爱娟时,韩琦仲误以为她就是之前题诗的小姐,吓得落荒而逃。

后韩琦仲高中状元,詹烈侯便上书请求把二女儿詹淑娟许配给他,韩琦仲以为其所言是之前会面的詹家小姐,拒绝未果,只得从命,还打算就让新妇独守空房,日后自己再纳妾即可。新婚之夜,韩琦仲一人和衣而卧,未曾抬眼看詹淑娟一眼,二小姐淑娟求助母亲,后来才得以消除误会,后红烛敞亮,韩琦仲方识得原是美人颜。

关于《风筝误》的作者李渔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

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崇帧十年(1637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顺治八年(1651年),41岁的李渔搬家去杭州,后移家金陵,筑金陵“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归杭州,在杭州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

李渔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李渔一生著述丰富,他的戏曲论著《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自、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另著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共五百多万字。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风筝误》的几个关键情节转折点

①高空中才子皂墨染云涛,庭院里佳人织锦和回文

韩琦仲才思泉涌,正在感怀伤人,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写了自己的一腔愁绪,赋诗一首,就被那整天游手好闲的戚公子派来的书童破坏了兴致,非要他在刚糊的风筝的白纸上帮着画画,务必要风筝五彩斑斓,韩琦仲被搅了兴致,又苦于没有颜料,也没有画画的灵感,索性将刚做得的诗句题写了上去,拿给书童交差:

“漫道风流拟谪仙,伤心徒赋四愁篇。未经春色过眉际,但觉秋声到耳边。好梦阿谁堪入梦,欲眠竟夕又忘眠。人间无复埋忧地,题向风筝寄与天。”

这边詹家的院子里,淑娟小姐和母亲柳夫人看到这首诗夸赞之后,也没有想太多,就让淑娟试着和韵续写了诗句题在上面:

“何处金声掷自天,投阶作意醒幽眠。纸鸢只合飞云外,彩线何缘断日边?未必有心传雁字,可能无尾续貂篇。愁多莫向穹隆诉,只为愁多谪却仙。”

②见和诗惊慕闺秀才华,糊风筝欲探佳人芳心

书童抱琴看到少主见到和诗后的魂不守舍的样子,又有心为韩琦仲去一探究竟,就鼓动主人如法炮制戚公子放风筝的手法,再将风筝掉入詹家院子里,看看詹家小姐能不能真的被韩琦仲打动,主仆二人都猜想,能在顷刻之间和出此诗的女子一定是才貌俱佳之人。

韩琦仲本也是渴慕有匹配自己的德才兼备、品貌俱佳之人来做人生另一半,被抱琴煽风点火之下,居然也孟浪了一回,在风筝上题诗四句:

“飞去残诗不值钱,索来锦句太垂怜;若非彩线风前落,哪得红丝月下牵。”

也正是有了这一回的试探,不巧风筝落到了詹家东院的梅夫人的院子里,詹家大小姐詹爱娟因此以为是戚公子有意来试探,爱娟恳求奶娘帮自己玉成好事。因为爱娟小姐长得样貌不佳,奶娘为她发愁,这下真的就想要做这个媒人,在书童抱琴上门索要风筝时,要抱琴回去传话让少主人“戚公子”晚上前来取风筝即可。

这才有了韩琦仲和詹爱娟小姐的见面,而韩琦仲与小姐问答之间觉得与诗词水平相距甚远,又照见小姐长相奇丑,情急之下仓皇逃走。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文的铺垫,才有了后来的詹家淑娟小姐和韩琦仲婚约难成最终还是终于成就,韩琦仲不情不愿地结婚拜堂却不理会淑娟小姐的后续情节,直到最后在柳夫人的帮助下验证,那天晚上来强拉扯韩琦仲的品行不佳、样貌奇丑女子并不是和他成亲的詹淑娟小姐。两人才终于得以成就美满姻缘。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源于何时已难考证,公认定型于唐代玄宗时期

《旧唐书玄宗本纪》里载: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 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

《新唐书礼乐志》:“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 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因此,我国戏剧界人士自称“梨园弟子”。可以说,唐玄宗是梨园领袖,他用自己对戏剧的喜爱推动了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剧团直到现在还在演出后台供奉着唐玄宗的像——老朗神。

戏剧到宋代、金代已具雏形,宋代有很多戏剧形式:滑稽戏、歌舞戏、皮影戏、傀儡戏、南戏、讲唱戏等,基本上是现代戏剧的唱、念、做、打的前身。

金代的诸宫调对后代影响也很大,比如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是后来的王实甫创作改编的《西厢记》的蓝本。

元杂剧趋于成熟,可以和西方戏剧一比高下,集讲说、歌唱、舞蹈、音乐为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这个时期政治上也比较复杂,很多知识分子感觉自己仕途无望,就将创作热情转向了杂剧方面,也因此涌现了一大批空前绝后的戏剧作家,留下了很多不巧的戏剧名作。这个时期也被看成是戏剧创作的鼎盛时期,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

元代中叶之后,杂剧逐渐没落,到明代已是强弩之末,一些文人开始琢磨南戏,并将其改为传奇,其中代表作当属高明的《琵琶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予最高评价:“五经四书如五谷,家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记》如珍馐百味,富贵家岂可缺耶!”

万历年间的《牡丹亭》标志着传奇发展到巅峰时刻,世人评价说:“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清代,杂剧和传奇就逐步为昆曲所取代了。传奇中的《长生殿》(洪升)和《桃花扇》(孔尚任)影响颇大。

李渔的成名作品更多的在于戏剧评论方面,剧作成就不及理论方面。尽管这样,李渔的《风筝误》读来也颇为有趣,也是各剧团排演的经典剧目之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