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900字范文 > 「读书征文」讲讲我小时候的读书故事

「读书征文」讲讲我小时候的读书故事

时间:2018-07-31 07:55:53

相关推荐

「读书征文」讲讲我小时候的读书故事

我从小很爱看书。我的小时候是70年代,那个时候农村里没有什么读物,也没有广播电视,但是我的父亲是村里的民办老师,从小学校里,我能看到一些报纸,还有少量的儿童读物。

那时候农村里没有幼儿园,我从小跟着父亲在小学校里玩,一边玩一边学了一些拼音,简单的汉字,还有数字,上学前就开始跟着父亲看报纸。开始时满篇不认得几个字,经常高兴这个字我认得,那个字我也认得,能蒙能编,磕磕绊绊朝前读,没人催也没人管,只是自己觉得读书看报很快乐,很有趣。

乡村的邮递员,一个星期来送一次两次的报纸,每次来送报纸,我都特别高兴,真像过节日一样,赶紧翻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内容。《中国少年报》是我最喜欢看的,还有一份小报叫《农村大众》,每一期都有一个小说连载,慢慢的开始看那个小说连载,里面的人物,一些故事,到现在都还有印象。周末综合版和节庆时还有一些灯谜小游戏,一些快板小话剧脚本什么的,这些我都很喜欢看。

放学时父亲把有小说连载的那张报纸拿回家,父亲看母亲看我也看,父母亲爱看报纸爱讲究书本知识,在家里养成了一个比较良好的读书氛围,这对我是一个莫大的熏陶。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农村的民办老师,母亲生了我们三姐弟就退下来在家务农,但是农活忙起来,她有时会替父亲在小学校里上课,父亲去干一些重体力的活,是这个情况。

父母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从开始上学就是跟着父亲读书,小村庄的学校只能上到小学三年级,三个年级的孩子在一个教室里都由父亲一个人教,到了四年级就要出村去上学。所以我从小能读到一些报纸刊物,也得益于父亲的这一点微乎其微的小小权利。

上学后认的字越多,就越来越愿意看书。小学一年级,我开始看当时出版的一些儿童读物,家里没有,学校里也没有,但是,我的大堂哥,是二大爷家的大哥,他那个时候读到初中,他有一些读物,像那个时候很受欢迎的《故事会》,《人民文学》,《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他有一些这样的书籍。我每个星期天就会去二大爷家看书,二大爷家炕头上有一个小窗户,封起来就是一个小储藏室,里边放着大哥的书,我每次都趴在暖暖的炕上看上半天,到了做饭的时间,二大娘拉着风箱烧饭,留我吃饭,我从炕上跳下来笑着摆摆手就回家了

上小学三年级的冬天,我得了一场比较严重的病,是一场急性的肾炎,住了一个月的院。住院时间长了很无聊,二大爷去看我时,我央求他把大哥的书再带给我来看,二大爷就给我带一些过去,虽然多数都是看过的,但是真是觉得太高兴太幸福了,我可以读着这些书来打发病房里的寂寞时光。

在我住院的一个月时间,母亲一直陪着我,父亲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弟妹在家。父亲在家怎么哄孩子?就是每个周末来看我们的时候,顺道去公社的小书店,买上两本画本故事,这样就能哄弟弟妹妹在家一个星期。等我出院,弟弟攒的画本书,已经整整齐齐装满了一个小纸箱子。

出院以后,有半年的时间我在家养病,医生说肾炎这个病不能累,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因为药物作用,那时候头发全掉光了,早上梳头一把一把掉头发,都会哭,我的父亲就想法来安慰我,他去借了两本厚厚的小说回来,书的名字叫《东方》,是关于抗美援朝的一套长篇小说,我抱着这两本书看,这是1981年。

1981年,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忘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农村集体生产队模式结束了,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都承包到户,生产队的牛和农具都分到各家手中。我家里人口多,一下子分了30多亩地,父母亲披星戴月在地里劳动,很忙很累,那时候我10岁,弟妹都还小,我开始正儿八经分担大人的活计,一直很悠闲的童年时光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放了学在做饭挑水打扫卫生,还要去割猪草放牛,锄地收割麦子豆子打场这些活10岁以后就全部会做了。

在此期间读书仍然是最大的爱好。所有活计中放牛是个比较悠闲的事,因为放牛的时候,可以捎着一本书,一边放牛一边看书,牛在田埂地边吃草,我就在旁边牵着缰绳看书,那个时候有十一二岁。我记得放牛时开始读了《三国演义》,家里有一本很旧的《三国演义》,不知道是谁留下的。还看了一本一直记忆深刻的书,是美国西德尼.谢尔顿写的《假如明天来临》,里边的主人公叫翠西.惠特尼,这本书写的真是太好了,情节十分的曲折,跌宕起伏,写翠西怎么由一个温良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厉害的江洋大盗,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通俗的畅销书,家里不知道怎么会有这本书。

改革开放以后,小学校里也有了很多的变化,派订的报纸刊物的数量越来越多,真是开心到尖叫,孩子的读物有《红蕾》、《小葵花》,还有很时尚的《大众电影》。每次看到它们方方正正夹在报纸中间,还能闻到油墨的喷香,心里真是乐开了花,翻一翻,每一页都是满满的故事,满满的喜悦,里面的插图那么美,带着注音的《小葵花》,读起来全部都吸收到心里去,真的是太喜悦了,太快乐了。

我们从小,就是在画本故事里获得童年的快乐,画本故事是小时候十分美妙的记忆。那时候画本非常流行,是农村孩子最主要的知识来源,不像现在孩子,从出生各种的视频音频的读物都挤得满满的,我们那个时候,就是不多的几本画本。

童年的小伙伴,每个人都会有一本两本的画本,是逢集日挤进公社的书店,好不容易买到的,因为人太多了。买到以后,真是如获至宝,回到村小伙伴聚在一起,欢呼跳跃,激动得心里怦怦跳,头碰头挤在一起看这本新的画本故事。

那时候的画本故事有什么?就是一些当时反复在演的电影拍出来的小画册,还有一些是手绘的绘本,记得有《保密局的枪声》,《戴手铐的旅客》,还有《在前线》,手绘的绘本像《西游记》、《水浒传》故事都有很多,还有一些童话故事像《铁臂阿童木》、《木偶奇遇记》等,我买过一本非常美的小画本叫《百花仙子》,是《镜花缘》的故事节选,还有一本《绿野仙踪》,是我从换洋针的那里换的,小时候有推着车子走村串乡的老人,换洋针和零用品,小孩子可以拿家里不用的东西换小画书。

这些故事,一些到现在还历历在目,《百花仙子》绘出来的仙子十分美丽,她在王母娘娘蟠桃宴上说话的样子一直在我脑海里。《保密局枪声》里的刘晓尘,他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为了取得敌人的信任,对着自己的心脏开了一枪,他开枪倒地以后,那个画面和心理的描述,到现在还如在眼前,这一些都成为童年里深深的印记。

这些美妙的画本故事,还直接影响了我童年对绘画的渴望,因为画得这么美,我可以照着画本来画画,我从小一点三脚猫的绘画底子就是跟着画本故事来学的。

小时候上学读的课本,也是童年很美好的读物。每次发新课本的时候,都是心里像揣着小兔子一样高兴,好美的课本啊!一年级《语文》课本那么好看,大红色的封面,还有美丽的花朵围绕着金色的天安门,上面是“语文”两个大字,反复摩挲崭新美丽的课本,真的是心花怒放,爱不释手。

到了二三年级,语文课本的前面几页开始有插图,《骄傲的孔雀》里水边美丽的孔雀插图,还有小蝌蚪找妈妈的插图都一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每天下午的朗读课,会拼着拼音从头到尾读语文课本,一直读到最后的《渔夫和金鱼》,一直读到《彩霞姑娘》,还有《丁丁和小飞机》。自己真的就像丁丁一样做了一个梦,到现在还在梦境里清清楚楚带着这些故事。

小村子里,一直到我上初中前,都没有电灯,从小的记忆就是一个土垒的灯台,还有一盏古老的油灯,伴着每个夜晚。那时候没有课外作业,吃完了晚饭,母亲在油灯底下纳鞋底缝补衣服,我就在母亲的旁边,趴在灯台上翻看课本,翻看手头上的一点读物,这也是童年美好而温暖的记忆。

我很清楚记得自己读书时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开始想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小小的孩子会想什么?说出来有点好笑。记得那时刚上小学,我开始在心里问自己:我很小就会认字读书算数,我算是个天才吗?再大一点,我又打量和总结自己:数学课本最后的一道思考题,我多数都做不出来;自己背诵能力也不是很强,经常读好多遍背不出来,于是我对自己下了一个结论:我不是个天才,但是我要努力成为一个通才。这是我八九岁时在煤油灯下,对自己做的这么一个定位。

小时候的这个幼稚想法,从来没有对谁说出来过,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看起来比较腼腆的,不好把心里话说出来的那么一个孩子。但是过去了四十年我再回头看,童年做的这个定位自己竟然是一步一步在走,虽然历经曲折这点初衷却不改,随着年岁增长越来越明确:一定要看透说通。这有点匪夷所思。

我对孩子能想什么做什么,有多大的决定力,一直很重视。也许一个人,在童年时就决定了自己以后的路怎么走,自己内心里就已经做出了决定,很多人应该都是这样。

这是我小时候读的书,进了初中以后,也读过一些书,但是因为是住校,就是看一些同学之间在流传的书,多是一些16开本的读物,带一些通俗性,那故事并不太适合少年的孩子看,但是学校里老师并没有规范。我初中的读物,这样的书读了不少,对我的吸收和影响并不是很好,也没有什么回忆得起来的好内容。

十几岁的孩子,课外以后要读什么,老师家长都要做规范,尤其是那些寄宿的孩子,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他的读书能力吸收能力太强了,染黑即黑,染白即白,家长和学校要适当干预和引导。

高中三年是学习课本知识压到喘不过气来的三年,我的高中三年,我不太愿意回忆,因为只有压力,毫无快乐。在这三年里我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没有什么读书的乐趣,只是压力压到极致的死记硬背的学习。这三年的生活对我一直有一个反作用,我发誓此后的生活,再不要过像这三年的生活,我一定要反出去,我的孩子,我也不要她过这样死读教科书的生活。

我读初中高中时正好是恢复高考后不久,孩子们对知识都十分渴望,如饥似渴地努力用功,我的愿望是以后的孩子不要这样学习,因为大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比那个时候好,不要去死读教科书,从各种渠道里都可以愉快地获得知识。

我过了高考独木桥,到现在有30年了,30年间中小学教育不但没有让孩子们放松减压,反而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受压力。我们那个时候,起码中学以前是很快乐的,没有什么课外作业,不用住校,出了校门就可以自由嬉戏。上了初中,科目多了学习比较紧张,但是老师课外作业布置仍然很少,也没有各种的补习班,那时候小学和初中回忆起来都有很多的快乐,就是高中没有什么快乐。

但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就连篇累读的作业,孩子做家长也做,都不得休息,课外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辅导班,孩子们从小就过得很累。

其实教科书上就是那么多人为编排出来的知识点,有什么需要反反复复把孩子压在里边不能出头的,真有那个必要吗?这些知识点要是联结在一起学习的话,会是一个比较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分割开来,让学生埋头反复的练习,那样的学习就变得机械枯燥乏味,极端劳累,没有乐趣。

当我进了大学的图书馆,看到满满一栋楼的书时,心里一下子又变得兴奋起来,就好像是一条干渴已久的鱼一下子又见到了水。我从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是《释迦牟尼传》,高中阶段我被压迫成为一个读死书的学生,没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信仰什么的完全就是白纸一张,“解放”后想看的第一本书竟然是释迦牟尼传记,真的像是冥冥中做的选择。

这几十年来,我的读书习惯都是自由的,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就像在书的海洋里游泳一样快乐。尤其是到了现在,网络书籍兴起以后,看书更方便了,想看的书立刻就可以找到,知识的获取,是前所未有的容易。真的是很喜欢这个状态,真的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看看书。

我想说的是,大家别觉得社会这不平等,那不平等,其实现在的社会在获取知识上是平等的,只要有一部简单的手机,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条件来充实自己的知识。

到了这个时代,各方面的知识可以全部贯通起来,成为自己修养里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做全知全识的人,因为看书现在就像搜百度一样容易。我们这个全知全能的时代,对我们个人知识的丰富充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由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接近全知全能。

读就读我们人类迄今为止的文化经典,各方面的知识经典,因为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资讯信息成为最快的生长点,多的不胜枚举,那你要在这繁多中间学什么,先要做好知识的拣选。先要学框架的东西,学正你三观的知识,把个人的三观树正确。多读一些好书,读一些精品的书,读一些我们人类知识骨架的书,把我们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然后再以自己的喜好填充进知识的血肉。

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我的一点读书故事和读书心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